【广陵散绝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广陵散绝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,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失传的艺术或技艺。它最早出自《晋书·嵇康传》,讲述了著名思想家、音乐家嵇康临刑前弹奏《广陵散》的故事。这一典故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也承载着对才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。
一、故事来源总结
《广陵散绝》的故事主要来源于《晋书·嵇康传》。根据记载,嵇康是魏晋时期的名士,才高八斗,精通音律,尤其擅长弹琴。他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而遭陷害,最终被处死。在临刑前,他要求弹奏一曲《广陵散》,并说:“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为“广陵散绝”的出处,象征着一种艺术、智慧或文化的失传。
二、故事来源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名称 | 广陵散绝 |
出处 | 《晋书·嵇康传》 |
主角 | 嵇康(魏晋时期思想家、音乐家) |
背景 | 司马氏专权,嵇康因不满而遭陷害 |
关键事件 | 嵇康临刑前弹奏《广陵散》并称其“于今绝矣” |
含义 | 指某种艺术、技艺或文化的失传,带有惋惜与哀悼之意 |
文化意义 | 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才华、自由和命运的思考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广陵散绝”不仅是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。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以及对生命与权力之间冲突的无奈。嵇康的结局令人唏嘘,他的《广陵散》也因此成为后世文人追忆与敬仰的对象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广陵散绝”常被用来比喻某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或技艺因时代变迁而逐渐消失,提醒人们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广陵散》的乐谱或嵇康的思想,可参考相关古籍及学术研究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