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】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,全诗通过对破山寺后禅院清幽景致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。这首诗语言简练、意境深远,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代表之作。
一、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描绘了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见的景色和内心感受。诗中通过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”开篇,营造出一种静谧、清新的氛围;接着用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进一步渲染禅院的幽静与神秘;后两句“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则借景抒情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。
整首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既有自然之美,又蕴含哲理之思,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的领悟和对世俗纷扰的淡泊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诗名 | 题破山寺后禅院 |
作者 | 常建(唐代) |
体裁 | 五言律诗 |
创作背景 | 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的禅院,有感而发 |
诗文原文 | 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 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 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 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 |
主题思想 | 表达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,体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|
艺术特色 | 意境深远,语言简练,情景交融,富有哲理性 |
主要意象 | 古寺、高林、曲径、禅房、花木、山光、潭影、钟磬声 |
情感基调 | 宁静、淡泊、超然 |
文学地位 |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|
三、赏析要点
- 画面感强:诗中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一句,生动地描绘了禅院的幽静环境,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。
- 哲理意味:“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不仅写景,更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和谐统一的追求。
- 结尾含蓄:“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”以动衬静,突出禅院的寂静与神圣,使全诗余韵悠长。
综上所述,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是一首融合自然美景与禅意哲思的佳作,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