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折柳送别的典故的出处,折柳送别的典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柳,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一名小杨,一名杨柳。
2、”[3]王象著《群芳谱》解释为:“易生之木也,性柔脆,北土最多,枝条长软,叶青而狭长。
3、其长条数尺或丈余,袅袅下垂者名垂柳木,木理最细腻。
4、”柳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意向最早大概始于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,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。
5、在这里诗人赋予了柳的离别意象,开后世意象之先河,此离别意象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,经唐宋的沉淀和凝固,成为这一时期文坛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大奇葩。
6、“杨柳多短枝,短枝多离别。
7、赠远屡攀折,柔条安得垂,青春有定节,离别无定时。
8、但恐别人促,不愿来迟迟。
9、莫言短枝条,中有长相思,朱颜与绿柳,并在离别期。
10、”人们不禁要问,娇柔细柳何以堪负如此之重?世人又何以如此青睐于它?古人钟情于柳,当然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义有关。
11、“多情自古伤别离”,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“柳”与“留”的谐音中,发掘了柳的留别、留情、挽留的意象,且柳絮之“絮”与情绪之“绪”谐音,柳丝之“丝”与相思之“思”谐音。
12、于是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。
13、赠柳、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。
14、“青青河畔草,郁郁园中柳。
15、回首望君柳丝下,挥手别君泪难休”。
16、古人用柳枝的随风飘摇表示别情的依依,真的是恰如其分。
17、在古人的传统心理中,弱,才可爱可怜;柔,才妩媚优美,柳以其柔长枝条,漫漫飞絮,唤起并契合了多少离人的思绪断肠,在古典诗词中,柳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,还表达了相思之情和悼亡伤古等意象。
18、李贺《致酒行》:“主父西游困不归,家人折断门前柳”。
19、[4]表达了离别后家人盼归的心声。
20、晏殊《木兰花》:“无情不似多情苦,一寸还成千万缕。
21、”因物及人,又借柳思人。
22、姜夔的《长亭怨》借柳抒情,又推己及物,使柳树带上了人的心情。
23、隋无名氏《送别歌》:“杨柳青青著地垂,杨花漫漫搅天飞。
24、柳条折尽花飞尽,借问行人归不归?”讽喻隋炀帝巡幸不归。
25、白居易《隋堤柳·悯亡国也》:“大业年中炀天子,积柳成行夹流水。
26、西自黄河东至淮,绿阴一千三百里。
27、……后王何以鉴前王,请看隋堤亡国树。
28、”[5]在这里,柳代表的是亡国树,是亡国的象征。
29、隋堤柳、隋宫柳也就往往成为悼亡伤古的原型。
30、要之,柳被赋予了多种意象,然而在诸多的意象中,离别是柳承担的最主要的意象,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,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旅,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31、古人在赋予柳诸多的使命中,初意也可能只是与“柳”、“留”谐音有关,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而已。
32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折柳送别升华为一种离人的共同心声,唱和出他们的离别愁绪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