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寄书长不达】“寄书长不达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春望》一诗,原句为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其中,“家书抵万金”表达了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,而“寄书长不达”则进一步强调了书信在战争或动荡时期难以送达的现实。
这一句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、交通阻隔的状况,也体现了人们对亲情、友情的深切期盼和无奈。它承载着一种沉重的情感,同时也成为后人表达思念与无奈的经典语句。
一、
“寄书长不达”是杜甫诗歌中的一个经典表达,描绘了战乱时期书信难以传递的困境。这种现象在古代尤为普遍,因为交通不便、战乱频繁,导致书信常常无法按时送达。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交流,也对家庭和社会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。
该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,不仅是杜甫个人的感慨,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人共同的经历。通过这一句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在面对离别与等待时的无助与思念。
二、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杜甫《春望》 |
原文 | “家书抵万金”、“寄书长不达” |
含义 | 战乱中书信难以送达,情感寄托受阻 |
背景 | 唐代安史之乱期间,社会动荡不安 |
情感 | 思念、无奈、忧国忧民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通讯困难,体现人文关怀 |
现代启示 | 在现代社会中,虽通讯便捷,但仍需珍惜情感交流 |
三、结语
“寄书长不达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历史记忆与情感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任何时代,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弥足珍贵。尽管现代科技让沟通变得容易,但那份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等待,依然不曾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