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】“目不识丁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不识字,连最简单的“丁”字都不认识。这个成语常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文化水平低、缺乏基本读写能力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目不识丁 |
| 拼音 | mù bù shí dīng |
| 出处 | 《旧唐书·张巡传》:“巡曰:‘吾于书读不过三遍,终身不忘。’……‘人言巡目不识丁,岂有此理!’” |
| 释义 | 形容人不识字,连“丁”字都不认识。 |
| 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贬义 |
| 近义词 | 不识字、文盲、目不识字 |
| 反义词 | 学富五车、才高八斗、博学多才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目不识丁”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史书《旧唐书》中,原意是说张巡(唐朝名将)虽然不识字,但记忆力极强,能够背诵书籍。后来人们误以为他真的不识字,于是“目不识丁”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,用来形容人没有文化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目不识丁”已经不再强调“丁”字的具体含义,而是泛指一个人完全没有文化基础,甚至无法阅读简单文字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示例 |
| 批评教育 | “他连说明书都看不懂,真是目不识丁。” |
| 文化讽刺 | “这种文章简直是目不识丁的人写的。” |
| 历史评价 | “古代很多官员都是目不识丁的,靠关系当官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避免滥用:虽然“目不识丁”是常见成语,但在正式场合应谨慎使用,以免显得不够尊重。
2. 理解本意:不要仅从字面理解“丁”字,而是要结合成语的整体意义。
3. 注意语气: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,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。
总结
“目不识丁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历史悠久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完全不懂文字,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。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,也提醒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和文化背景的理解。


